又是一年丰收季,九月的东营区大地上,丰收的喜悦溢满沃野田间。黄艳滢滴的玉米,白净松软的棉花,汁甜味美的阳光玫瑰,个大汁多的山农酥梨理财配资平台,白胖喜人的富硒莲藕……都迎来了丰收季。
近年来,东营区立足盐碱地特色,积极探索综合利用的有效路径,严守耕地红线,调整产业结构,培育优势产业,打造农业品牌,提高质量效益,全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,特色产业欣欣向荣,农文旅融合发展,“三农”工作呈现出农业高质高效、农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的良好态势。
粮食满仓 盐碱地长出“金疙瘩”
时下,一株株玉米挂在田间地头,一袋袋小麦囤积在崭新村居,一串串辣椒红火了农家生活……丰收的画卷在东营区大地徐徐展开。
金秋的阳光洒满田野,粗壮的玉米秆整齐列队,莹润饱满的玉米粒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牛庄镇金丰家庭农场里,农场总经理庞增华看着这丰收景象,满脸笑意:“今年前期天气虽有影响,但在农技人员指导下,通过加强田间管理,这片夏播玉米依旧长势良好,收成喜人。”
今年以来,东营区夏粮面积18.3万亩,单产419.02公斤/亩,总产7.67万吨,增速分别为0.23%、0.6%、0.83%,夏粮生产呈现面积、单产、总产“三增”态势。截至目前,全区秋粮在田面积23.04万亩,其中,夏玉米面积17.27万亩,水稻面积0.98万亩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4.45万亩,单作大豆面积0.33万亩。
为确保粮食丰收,东营区积极落实种植面积,加强农技指导,开展农机操作培训,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机大户、合作社,对农机具进行检修、调试、保养,保证农机以良好性能投入秋收,确保粮食颗粒归仓。同时,深入开展了“百人下乡·稳粮保供”农技服务大行动,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巡回指导,围绕秋粮防病防虫、控旺转壮等重点环节,分作物、分类型落实好关键措施。
产业富民 种出致富“新希望”
除了粮食丰收,东营区的特色农产品也迎来了大丰收,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。
在史口镇千允家庭农场,1700余亩的藕田里一片繁忙,在塘泥翻涌间,一根根白白胖胖的莲藕被冲洗出来,刚捞上岸就引得采购商们赞叹。这片藕田曾经是让农户们发愁的盐碱地,如今却成为了“富硒宝地”。农场负责人张桂芹介绍:“富硒莲藕相比普通莲藕口感好、抗氧化、耐存储、营养价值高,硒含量较高,销量非常好。”
在史口镇油郭村的百亩梨园里,山农酥梨重磅“登场”,1-2斤的大果挂满枝头,迎来了大丰收。而同样位于史口镇的培李村,葡萄树上同样是硕果累累,“葡萄界甜妹”阳光玫瑰上线,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、分拣、装箱。
近年来,东营区不断壮大盐碱地上的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适应盐碱地条件的蔬果、花卉等特色种植产业,聚力提升农业产业化、品牌化、专业化发展水平,重点开发设施农业,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,总投资42.4亿元的24个涉农重点项目加快推进,数字智慧果蔬产业园建成投产,谭家西红柿、谭家西瓜、盛邦草莓认定为绿色食品。
农文旅融合 奏响乡村振兴“新乐章”
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,东营区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,让乡村不仅有“好收成”,更有“好风景”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。
来自济南的游客王女士走进龙居镇,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:一条条平坦的村道延伸至家家户户,一排排独栋的农家小院窗明几净,一座座干净的庭院旁绿树成荫,一个个产业基地绽放生机……处处洋溢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。
近日,以“寻味城南 葡韵六户”为主题的2025第九届东营六户葡萄采摘节成功举办,为期三天的活动中安排了休闲歌会、烟花秀、电竞比赛、轮滑马拉松、电商培训、葡萄酒品鉴会等15项系列文旅体验活动,将农业采摘与文化、娱乐、体育等元素相结合,以节庆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
近年来,东营区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,乘势而上,积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,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,不仅美了乡村、富了农民,更让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蔚然成风。
从广袤田野的粮食满仓,到特色农产品的产销两旺理财配资平台,再到农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,东营区正以丰收为笔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,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。(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张玉梅)
千里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